1.设立乡村教育实验区

1935年1月-1936年10月,国立中山大学先后组织成立龙眼洞乡村教育实验区、石牌乡村服务实验区以及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国立中山大学乡村服务实验区,是中大在乡村事业有待开发、乡建运动亟须推行之时,推广乡建运动的一种事业。区以服务为名,意在本服务之精神,谋学理之证验,研究所得,策乡运之改良。

图1:广州龙眼洞乡教实验区之活动(《中华教育界》1935年12月1日第23卷第6期)

图2:石牌乡村服务实验区(《国立中山大学乡村服务实验区报告》1936年)

2.研究院成立

1935年6月,国立中山大学奉教育部指令成立研究院,下辖文科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农科研究所,成为教育部首次批准设立研究院的三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之一。邹鲁兼任研究院院长。同年9月,中大研究院在广州、上海、北平三处举行正式招考。1937年2月,研究院新址落成,总办事处及文科研究所、教育研究所迁入石牌新校农学院后面雁门山上之新址,农科研究所则设于农学院内。

图1:1935年5月25日教育部指令国立中山大学成立研究院(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1706421892404

图2:研究院员生合照(《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年报》1937年6月)

3.反对华北事变,要求积极抗日

1935年6月华北事变期间,国立中山大学公开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多次通电要求积极抗日、收复失地,成为国内高校抗日宣传的中心之一。

图1-3:国立中山大学告全国同胞书(《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年6月22日第5-7版)

4.进步学生参加中国青年同盟

1935年7月,王均予自上海赴广州领导“中国青年同盟”工作,恢复了共产党在广州的组织和活动,曾生(原名曾振声)、钱兴、粟稔、李驹良、金昌华(韩国人)、韩瑶初等国立中山大学进步青年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1:曾生(曾振声)

图2:金昌华

5.邓值仪、陈焕镛、吴康等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1935年6月,农学院院长邓植仪赴英国出席国际土壤学会及世界教育大会,同年8月回国。8月24日,农林植物研究所主任陈焕镛教授赴荷兰出席第六届国际植物学会大会,并被推选为国际植物学会植物分类学组执行委员和植物命名法规小组副主席。8月27日,文学院院长吴康赴罗马出席国际东方学会第十九届大会,并应巴黎大学之聘前往讲学,次年春回国。

图1:国立中山大学关于函复已派邓植仪出席大会的公函(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图2:国立中山大学关于为陈焕镛赴外参加会议的证明书(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图3、4:吴康关于出国讲学工作情形及体会等情的函(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6.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响应“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12日,国立中山大学各科学院及附属高中各级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平“一二·九”爱国运动,举行“双十二”示威大游行,何思敬、邓初民等进步教授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31日,学生举行第二次抗日巡行,公推曾生(原名曾振声)、钟远藩、李康寿等五人为临时主席团,以曾生为主席团主席。次年1月,广东省国民党当局纠集侦缉、流氓、特务,对抗日示威游行学生大打出手,打死打伤爱国学生数十人,造成荔湾惨案,之后还绑架中大进步学生十多人并杀害冯道先。

图1:国立中山大学学生参加1935年广州“一二·九”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的示威游行。右一为当时就读文学院教育系的曾生,后来成为了东江纵队司令员;右边扛旗者为当时就读于法学院政治系的杨康华,后来担任了东江纵队的政治部主任

020-002-0140-019001

图2:何思敬的应聘书(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7.实行《备战教育工作计划》

1935年12月15日,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崔载阳于全体教职员抗日救国大会上提出《战时教育工作计划》,经讨论后修正为《备战教育工作计划》。此后,国立中山大学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设各类与战争有关的课程,积极推行备战教育。

图:《备战教育工作计划》(《文明之路》1935年12月25日第24期)

c
TOP
c